整理:王诗煜指导:刘爱民
一般情况:患者,女,49岁,年6月28日初诊。
主诉:手掌出脓疱、干燥、脱屑2年余。
治疗前照片:
现病史: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手部出脓疱、脱屑,医院求诊,给予枸地氯雷他定片、阿维A胶囊口服,他卡西醇软膏、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外用,效果不佳,遂至我处求诊。现症见:双手掌出脓疱、脱屑、干燥,伴瘙痒,夜间加重。纳眠可,大便溏,小便调。舌淡胖,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左稍弦,右弱。
诊断:西医诊断:掌跖脓疱病
中医诊断:瘑疮
证型:脾阳亏虚,湿热蕴*
治法:温阳健脾,清热利湿解*
初诊方药:
二诊:
药后皮损减轻,脓疱减少,舌淡胖,苔薄白,脉弱。阳虚与湿热蕴*并存,改用薏苡附子败酱汤合漏芦连翘汤加减。
三诊:
药后脓疱完全消退,手部干燥、瘙痒明显减轻。舌淡胖,苔薄白,脉弱。守二诊方巩固服用半月。
治疗后照片:
按语:
掌跖脓疱病又称为掌跖脓疱型银屑病,属于银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,是局限于掌跖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,其皮损多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深在性、无菌性小脓疱,伴明显角化,干燥脱屑,可伴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疼痛。其临床特点与中医古代文献所载“瘑疮”大致相符。《医宗金鉴》记载:“此证生于指掌之中,形如茱萸,两手相对而生。亦有成攒者,起*白脓疱,痒痛无时,破津*汁水,时好时发,极其疲顽。”与掌跖脓疱病的症状相似。历代医家多以血热、湿*论治本病,认为本病多由湿热火*,客于肌表,浸淫肌肤所致,或由金石*攻,循经走窜掌跖,兼之脾经湿热内蕴,外溢肌肤而成。正如《灵枢·痈疽》云:“热胜则肉腐,肉腐则为脓。”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记载:“痈疽原是火*生,经络阻隔气血凝。”刘爱民教授常结合掌跖脓疱病的发病部位、皮损颜色及特征等进行辨证,他认为本病病机复杂,多为虚实夹杂,或寒热错杂,而其基本病机为湿热蕴*,脾主手足四肢,故湿热来源常与脾有关。他认为皮损为水疱,清晰饱满,周围红肿热痛,发病急骤者属湿热阻滞,疱液发黏不甚清,周围无红肿,瘙痒者属脾虚湿盛;脓疱多为*热所聚,病程短者多实证、长者多兼虚证。
本例患者病程2年余,反复发作,迁延难愈。观其舌淡胖,边有齿痕,右脉弱,且大便溏,皆为脾阳亏虚之象。脾阳虚弱,水湿运化失调,蕴而化热,湿热郁久化*,湿、热、*相搏于肌肤腠理,发为水疱、脓疱,因脾主肌肉,主四肢,故水疱、脓疱多见于四末掌跖,湿性黏滞,故皮损缠绵反复,迁延难愈;湿热日久,致血液运行不畅,瘀阻日久,以致肌肤失于濡养,皮肤干燥、脱屑。根据其发病机理,脾阳虚弱,蕴生水湿,外壅四肢末端,为发病的基础,为本;湿蕴生热化*,为标。故本例辨证为脾阳亏虚,湿热蕴*,治疗以温阳健脾,清热利湿解*为法。首方给予桂枝、干姜温通脾阳,茯苓、炒苍术、陈皮、生薏仁健脾除湿,蜈蚣解*通络,败酱草清热解*,《本草正义》云:“此草有陈腐气,故以败酱得名。能清热泄结,利水消肿,破瘀排脓。”湿热*邪内郁,易耗伤阴血,瘀阻血脉,故以当归、生地养血活血,甘草清热解*,和中调药;诸药合用,共奏温阳健脾、清热除湿、解*排脓、养血活血之功,扶正与祛邪兼顾,使脾阳得补、湿热*邪得清、血脉调和,则痒止脓消,皮损渐退。二诊皮损明显减轻,脓疱减少,舌脉仍有虚象,改用薏苡附子败酱汤和漏芦连翘汤加减,加大温阳除湿解*力度,易桂枝为制附子继续温补脾阳,生*芪、升麻既可补气升阳,又可托*排脓,《本草汇言》云“痈疡之脓血肉溃,阳气虚而不愈者,*芪可以生肌肉;又阴疮不能起发,阳气虚而不溃者,*芪可以托脓*。”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升麻“主解百*,辟温疾、邪*蛊。”《本草正》言:“升麻,凡痈疽痘疹,阳虚不能起发……皆所宜也。”三诊脓疱完全消退,手掌干燥、脱屑明显减轻,继续口服二诊方半月巩固疗效。本例寒热错杂,虚实夹杂,治疗的关键是温阳健脾与清热除湿解*并举,把握患者的虚寒和湿热*的多少以及温药寒药剂量的斟酌使用,十分重要。
王诗煜
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
级皮肤科硕士研究生
联系方式:
.